本网头条 今日要闻 高层动态 政法综治 平安建设 法治禁毒 队伍建设 百姓关注 政法人物 法院天地 阳光检务 警界传真 司法行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法人物
符良玲:社区戒毒人员的“娘家人”
发布时间:2018-01-25

文/图 法制日报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玲姐,我来看你来了,您的身体好些了吧?”
  “我没事了,快过来坐,吃早餐了吗,这里有面包……”
  6月13日,戒毒人员家属青青带着儿子一起来看望玲姐,玲姐是戒毒帮教人员对符良玲的昵称。5月8日,符良玲在给两名社区戒毒人员做心理修复、戒毒知识辅导时突发消化道出血,晕倒在办公室。
  《法制日报》记者初见玲姐,一头微卷短发,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多年来,她坚持以心理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三个关系”修复为基础,探索出社区戒毒(康复)“6+N”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她共帮扶148人戒掉毒瘾,成为社区戒毒(康复)帮教人员最信赖的“娘家人”。

勤跑腿勤动嘴“上门服务”

  2015年,王英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按照规定,王英应该与社区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帮教协议,定期尿检并建档。
  “玲姐,那家人说了,再去就拿刀砍死我。我不敢去了,要去你自己去吧……”刚开始,符良玲让街道禁毒专员进行初步排查,却得到这样的反馈。
  “你不去我去……”瘦弱的符良玲第一次去,大门紧闭。王英的母亲一听是禁毒人员到来,便破口大骂,“都怪你们没有做好工作,让我儿子染毒了……”
  第二天,符良玲带着禁毒专员再次拜访。“你咋还敢来……”王英的母亲依然骂个不停,符良玲在门外站了一个多小时,悄悄将禁毒宣传资料塞进门缝之后离开了。
  “怎么还是你们呀!再来,我儿子要拿刀砍你了。”“大姐,儿子染毒了,我知道你心里苦。但我们可以帮你的儿子,监督他,让他不再吸毒……”第三次去,铁门依旧关着,但这次打开了里面的小门,王英母亲接受了符良玲递过来的宣传资料。
  “当我们第四次去的时候,老人终于开门了。刚谈了一会儿,老人无法抑制地大哭起来。”符良玲告诉记者。她这才知道,王英吸毒让家里人伤透了心,他们不愿家丑外扬。她当时向老人保证,一定全力帮扶王英摆脱毒魔的控制,让王英重新走上正道。
  几天后,老人亲自带着儿子来到海甸街道办事处的禁毒办,主动要求符良玲监督儿子戒毒。从此,在符良玲的鼓励下,王英一点点重拾生活信心。
  几乎每名社区戒毒(康复)帮教人员都跟符良玲有过这样的“交锋”。
  “没有这样的交锋,他们的心结就打不开。”符良玲说。刚刚到社区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往往不主动,甚至带有抵触情绪,但她们不能退缩,只有勤跑腿、勤动嘴开展“上门服务”,才能一步一步打开他们的“心结”,以挽救他们。
  正是依靠着“腿勤和嘴勤”,不怕危险、困难与委屈,符良玲才获得越来越多的信任,成为了戒毒帮教圈的“大姐”。
  7年时间里,在符良玲的精心安排下,海甸街道帮教成员达到288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48人全部落实“尿检”,每一个人的地址、家属联系方式、管教民警、帮教人员一一落实到位,每一个阶段的康复帮教成效也一一记载在册。

精准帮扶唤回“迷失浪子”

  李国利今年42岁,是海口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板,生活体面,家庭幸福。然而李国利曾经是一名三进宫的吸毒人员。1993年,他在朋友的怂恿下染上毒品,持续吸毒十多年。
  “李国利2010年出所,我是在2011年找到他的。刚开始,他感觉家人放弃了他,社会也抛弃了他,便自暴自弃。”符良玲说。她数次走访李国利,终于感化了他。
  2011年年底,李国利结婚了。次年生子,随后学装修。现在,他在当地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老板。2013年,李国利获得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颁发的“戒毒励志徽章”。
  符良玲说,李国利是她帮扶的第一批社区康复人员,也是懂得感恩的人,他不仅帮扶亲人,还积极帮助其他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主动加入禁毒志愿者,多次参与禁毒宣传。
  在符良玲看来,在开展戒毒(康复)帮教中,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是工作的第一步。
  没有工作的就帮忙介绍工作,没有媳妇儿的就当“月老”“红娘”,父母有病的启动救助资金,闹离婚的做好调解……符良玲根据每个戒毒(康复)帮教人员的工作生活及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教方案。
  “玲姐,我的材料准备齐了。”6月13日,黄雄鹰找到符良玲,来为父亲办理残疾证明。黄雄鹰是一位二级精神病患者,早在2000年,因听信朋友毒品能治病而染上毒瘾,他先后两次被强制隔离戒毒。2016年出所之后,符良玲找到了他。
  符良玲说,黄雄鹰是家里独子,没有工作。母亲刚过世,年过七旬的父亲瘫痪在床,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于是,她们制定了“慰问+帮扶”的帮教方案,先后两次启动帮扶救助基金,帮助黄雄鹰解决燃眉之急。
  谈到海甸禁毒帮扶救助基金,符良玲说,她发起海甸街道禁毒办工作人员每天捐助一元钱,建立起该基金,积少成多解决了不少紧急问题。此外,为破解吸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难题,符良玲和街道禁毒办积极会同民政、工会等有关部门,做好社区戒毒人员的就业安置等工作,2016年至今,已安置就业76人。

暖心大姐帮教无“微”不至

  “玲姐,亲人们,晚安好梦!”
  6月14日晚,符伟伟打开微信,在一个名为“海甸街道阳光青年群”的微信群里,向玲姐道晚安。在他之前,一连串的“玲姐,晚安”早已刷屏了。
  记者注意到,这不是抢红包或者晒吃喝玩乐的微信群,而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组成的“联合对抗毒魔群”。目前该群有97名群员,在符良玲的引导下,他们每天都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的点点滴滴。
  提起符伟伟,符良玲感到很心疼。1993年,正上小学的符伟伟误吸了毒品。2009年,符伟伟从戒毒所出来,面对来自社会的误解和排斥,加上家庭变故,符伟伟内心变得尤为脆弱。
  符伟伟的父亲瘫痪多年,母亲也身患多病。为了照顾父母,符伟伟只能等到晚上父亲睡觉后才出来开摩的挣钱补贴家用。对此,符良玲多次奔走民政部门,为符伟伟父亲申请残疾证、申请临时救助金、一次又一次的上门慰问……
  “大家都叫她玲姐,我叫她姐姐。在我心里,早已经把她当做亲姐姐来看待了。”说起符良玲多年来对自己的帮教,符伟伟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希望交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希望能重新找回自己。”“我想开个店。”
  记者在海甸街道办禁毒办公场所看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把自己的心愿和祝福写下来,组成“心愿树”“祝福墙”“荣誉墙”“事迹墙”,用一个个鲜活的戒毒成功案例和一张张真实照片反映海甸街道对每一个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情与爱。
  符良玲说,每年年底,她都会组织一次“六位一体”帮教队伍与帮教对象及家属的聚餐活动,大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生活乐趣和辛酸苦辣,通过聚餐活动拉近了帮教对象及其家人的距离。
  据介绍,7年多来,在符良玲的带动下,海甸街道连续4年被评为海口市禁毒优秀街道,2016年被推选为“海南十佳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单位。
(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口述:符良玲 整理:本报记者 邢东伟

  “被人辱骂、拒绝,甚至被威胁……”刚接手工作,我在帮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过程中便遭遇难题。我哭过好多次,也一度萌生放弃的念头。在这个时候,我的爱人鼓励我说,要是选择继续干下去,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干好。
  于是,我制定了一个计划:第一年帮教5个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从此,我每天坚持5点起床,一直忙到凌晨以后,全心全意地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解决困难,用真心换取他们戒毒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不仅成功挽回5个“瘾君子”,还超额完成了5个“指标”。看到他们开心地回归社会,我心中充满成就感与自豪感。到了第二年,我又成功帮扶了35个社区戒毒(康复)人员。
  将心比心,每一位戒毒人员都想回归正常生活,但若没有工作机会,加上社会对他们有歧视,复吸的概率会非常大。我认为,全社会应该给予戒毒康复人员更多的尊重与包容,给他们提供融入社会的就业机会。
  一个个戒毒人员家庭的笑脸和希望,是我这7年来收获的幸福感。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想尽快把社区戒毒帮教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同事。目前社区戒毒帮教仍面临一些难题,比如没有编制、人手少、工作量大、待遇低,无法拴心留人,这让社区禁毒工作难以持续展开。非常希望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人物)

来源: 法制日报社区版
作者: 法制日报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本网站属海口市委政法委、海口长安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琼ICP备18001322号-1

琼公网安备 46010502000183号